老木匠的传世手艺:一把木梳温暖三代人心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巷里,住着一位年近七旬的周老木匠。每天清晨,巷子口都会准时响起"吱呀——吱呀——"的锯木声,伴着梧桐树上麻雀的啾鸣,成为小镇最安心的闹钟。
周师傅做的木梳堪称一绝。选用三十年以上的黄杨木,在阴凉处风干整年,每把梳子要历经十八道工序。最神奇的是,他总能把梳齿打磨得圆润如玉,梳头时就像春风拂过发梢。
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,镇医院收治了一位抑郁症少女。护士发现女孩总用指甲抓头皮,便试着送来周师傅的木梳。没想到三天后,女孩开始每天安静地梳头百下,凌乱的长发渐渐有了光泽。"听着梳齿划过头皮的声音,好像听见生命在发芽。"她在康复日记里这样写道。
这个故事传开后,周师傅的订单排到了两年后。但他坚持每天只做三把梳子,多一把都不接。清晨锯木头,午后磨梳齿,傍晚用砂纸抛光,每道工序都带着韵律。有次徒弟偷懒想用电动工具,被他用戒尺打了手心:"机器做的梳子没有心跳。"
去年冬至,周师傅在打磨梳子时突然晕倒。医院查出了肝癌晚期,可他出院后依然准时升起作坊的蓝布帘。直到今年开春,人们发现巷子口没了锯木声——老人安静地走了,工作台上放着三把没来得及刻花的木梳坯。
如今他徒弟接下了铺子,工具箱里珍藏着师傅最后用的那套刻刀。刀柄上歪歪扭扭刻着两行字:"手艺活在手上,暖意留在心上"。每天打磨梳齿时,徒弟总觉得能听见师傅的咳嗽声从某个角落传来。
上个月,那位康复的抑郁症姑娘专程回来,在作坊门前种了棵黄杨树苗。阳光下,新生的叶片像极了木梳上未完成的纹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