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小木匠:一诺千金的百年传奇
在皖南青山环绕的溪口村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荫能遮住半个打谷场。每到夏夜,村里老老少少都爱聚在树下乘凉,而老人们总爱讲起民国年间那个小木匠的故事。
1923年的春汛来得突然,十八岁的木匠学徒周永福扛着工具箱蹚水回村时,听见槐树方向传来呼救声。一个穿长衫的老先生正死死抱着浮木,浑浊的洪水已经没到脖颈。周永福把工具箱往高坡一扔,扎进激流里拽住老人的衣领时,才发现对方怀里还护着个青布包袱。
被救起的程老先生是县城中学的教书先生,包袱里装着七十二本手抄教案。老人在槐树下握着周永福长满茧子的手说:『小师傅救的不只是老朽,还有明年要考学的三十八个学生。』临别时,周永福发现老人总揉膝盖,才知道他常年受寒腿疼。当晚,小木匠油灯亮到鸡鸣,用泡桐木做了对护膝。
三天后程先生返校时,周永福追出二里地塞给他护膝,老人忽然落下泪来:『当年我父亲也是木匠,要是活着,该给你这样的好后生打套趁手工具。』说着解下腰间祖传的墨斗相赠。两人在田埂上约定,等程先生退休回来,要请周永福给村里孩子们做套课桌椅。
这个承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辗转生根。1938年日军占领县城,程先生跟着学校南迁前,托人捎来半截铅笔和字条:『槐树不倒,约定不消』。周永福把字条藏进墨斗匣子,开始在自家柴房囤积木料。有次伪保长来征木材,他宁愿被吊在槐树上挨鞭子,也不肯交出那批晾了七年的老榆木。
1952年清明,满头白发的程先生终于回到溪口村。老槐树下,周永福带着三个徒弟,正给新成立的村小打磨最后一张书桌。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在三十八套课椅上,每张座椅侧面都刻着朵小小的槐花。程先生蹲下身摸着那些纹路,发现桌腿高度参差——原来木匠根据孩子们身高做了三种尺寸。
这事后来被县里来的记者写成报道,周永福捏着报纸直摆手:『我就是个手艺人,当年要不是程先生那三十八个学生等着教案,也不至于冒险蹚洪水。』而程先生总在作文课上指着教室的桌椅说:『诚信两个字,要像这榆木纹路一样刻进骨子里。』
如今老槐树还在,树下立着块光滑的石碑,上面既没写名字也没写事迹,只刻着个打开的墨斗图案。村里人说,刮大风时能听见树梢传来沙沙响,像两个老友在唠家常。去年有古董商出二十万想买程家墨斗,周永福的孙子从博物馆请假回来,在碑前坐了整宿,最后说了句:『这东西,得留着量人心呢。』
今年初夏暴雨冲垮了邻村的石桥,村委会原计划买现成钢架桥,最后却托人从安徽买来六车老榆木。施工那天,有人看见周家重孙捧着个泛黄的墨斗匣子,在桥头站成了棵小青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