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小木匠:一诺千金的百年传奇

admin1周前未分类8

在皖南青山环绕的溪口村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荫能遮住半个打谷场。每到夏夜,村里老老少少都爱聚在树下乘凉,而老人们总爱讲起民国年间那个小木匠的故事。

1923年的春汛来得突然,十八岁的木匠学徒周永福扛着工具箱蹚水回村时,听见槐树方向传来呼救声。一个穿长衫的老先生正死死抱着浮木,浑浊的洪水已经没到脖颈。周永福把工具箱往高坡一扔,扎进激流里拽住老人的衣领时,才发现对方怀里还护着个青布包袱。

被救起的程老先生是县城中学的教书先生,包袱里装着七十二本手抄教案。老人在槐树下握着周永福长满茧子的手说:『小师傅救的不只是老朽,还有明年要考学的三十八个学生。』临别时,周永福发现老人总揉膝盖,才知道他常年受寒腿疼。当晚,小木匠油灯亮到鸡鸣,用泡桐木做了对护膝。

三天后程先生返校时,周永福追出二里地塞给他护膝,老人忽然落下泪来:『当年我父亲也是木匠,要是活着,该给你这样的好后生打套趁手工具。』说着解下腰间祖传的墨斗相赠。两人在田埂上约定,等程先生退休回来,要请周永福给村里孩子们做套课桌椅。

这个承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辗转生根。1938年日军占领县城,程先生跟着学校南迁前,托人捎来半截铅笔和字条:『槐树不倒,约定不消』。周永福把字条藏进墨斗匣子,开始在自家柴房囤积木料。有次伪保长来征木材,他宁愿被吊在槐树上挨鞭子,也不肯交出那批晾了七年的老榆木。

1952年清明,满头白发的程先生终于回到溪口村。老槐树下,周永福带着三个徒弟,正给新成立的村小打磨最后一张书桌。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在三十八套课椅上,每张座椅侧面都刻着朵小小的槐花。程先生蹲下身摸着那些纹路,发现桌腿高度参差——原来木匠根据孩子们身高做了三种尺寸。

这事后来被县里来的记者写成报道,周永福捏着报纸直摆手:『我就是个手艺人,当年要不是程先生那三十八个学生等着教案,也不至于冒险蹚洪水。』而程先生总在作文课上指着教室的桌椅说:『诚信两个字,要像这榆木纹路一样刻进骨子里。』

如今老槐树还在,树下立着块光滑的石碑,上面既没写名字也没写事迹,只刻着个打开的墨斗图案。村里人说,刮大风时能听见树梢传来沙沙响,像两个老友在唠家常。去年有古董商出二十万想买程家墨斗,周永福的孙子从博物馆请假回来,在碑前坐了整宿,最后说了句:『这东西,得留着量人心呢。』

今年初夏暴雨冲垮了邻村的石桥,村委会原计划买现成钢架桥,最后却托人从安徽买来六车老榆木。施工那天,有人看见周家重孙捧着个泛黄的墨斗匣子,在桥头站成了棵小青松。

相关文章

老槐树下许愿井:善良樵夫改写全村命运

在云雾缭绕的青石山下,有个叫柳溪村的小村落。村口有株三人都合抱不过来的老槐树,据县志记载已活了六百多年。树干中空处积着雨水,被村民称作'许愿井',谁要是在满月夜往井里投枚铜钱许愿,多半能心想事成。这年...

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了整个寒冬

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婆婆。她靠着在村口摆粥摊为生,虽然日子清苦,但婆婆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。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,北风呼啸着穿过村子的每一个角落。王婆婆像往常一样,天不亮就起来...

老槐树下的秘密:三代人的诚信守护

在青石镇东头有棵两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嵌着半截生锈的镰刀。每当夏夜,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郑老汉坐在树下的石凳上,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那道伤痕,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点点星光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时,郑老汉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场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云雾缭绕的青峰山脚下,有个叫柳溪村的小村庄。村里住着个叫老周的樵夫,五十来岁,左腿因年轻时摔下山崖有些跛,但砍柴的手艺却是方圆百里最好的。每天天不亮,他都会背着磨得发亮的斧头,沿着那条被野蔷薇覆盖的...

老槐树下的誓言:乡村教师坚守深山30年的感人故事

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,有一所只有12个学生的村小,58岁的王建国每天都要攀爬5里陡峭的山路来上课。1989年夏天,刚从师范毕业的王建国被分配到青峰村小学。当他踩着布满青苔的石阶走进村里时,老村长带着全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诚信比手艺更珍贵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住着一位姓鲁的老木匠。他做的榫卯家具不用一根铁钉,却能百年不散架,连县太爷都专程来订过八仙桌。可最近三年,鲁师傅却闭门谢客,只在后院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。镇上最机灵的小学徒阿泉按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