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豆腐的王婆:一个铜板背后的诚信传奇

admin1周前未分类9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有位卖豆腐的王婆。她做的豆腐雪白细腻,带着淡淡的豆香,镇上的人都爱吃。

王婆的豆腐摊很简单,一张木桌,一块白布,上面整齐地码着豆腐。每天天不亮,她就起来磨豆子、点豆腐,几十年如一日。她的豆腐从不掺假,价钱也公道,一个铜板一块。

这天清晨,王婆像往常一样摆好摊子。第一个来买豆腐的是李秀才家的丫鬟小红。小红递过一个铜板,王婆麻利地包好豆腐递给她。

可就在小红转身要走时,王婆突然叫住她:'姑娘且慢!'她从钱匣子里摸出半个铜板,塞到小红手里,'今早的豆腐做得小了些,该找你半个铜板。'

小红愣住了。这半个铜板在市面上早就不流通了,但王婆执意要找回。'王婆婆,这半个铜板连糖人都买不到,您何必这么较真呢?'小红不解地问。

王婆擦了擦手上的水珠,笑着说:'丫头啊,豆腐小了就是小了。我王婆卖了一辈子豆腐,从没让街坊们吃过亏。'

这件事很快就在镇上传开了。有人说王婆傻,半个铜板还斤斤计较;也有人竖起大拇指,夸她是个实在人。

第二天一早,豆腐摊前破天荒地排起了长队。连平时从不买豆腐的钱掌柜都来了,他掏出一两银子说要买豆腐。王婆却只收他一个铜板:'钱掌柜,您要多少豆腐我给切多少,但价钱还是老规矩。'

三个月后,镇上来了个客商,说是要采购大批豆腐。他尝了王婆的豆腐后连连称赞,当场就要订一百斤。'不过有个条件,'客商压低声音,'您得在豆腐里掺些米粉,这样分量足,我能多给您三成价钱。'

王婆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,摇头说:'客官,我这豆腐从来只放黄豆和清水。您要是觉得好就按原价买,要是觉得不合适就请别处看看。'

客商悻悻地走了。可没过几天,他又回来了,还带着县太爷的荐书。这回他直接开价双倍,非要王婆答应掺假不可。

'就是皇上来了,我这豆腐该怎么做还怎么做。'王婆把荐书推了回去,转身继续磨她的豆子。

神奇的是,这件事过后,王婆的豆腐生意更红火了。连邻县的人都专程来买她的豆腐,大家都说:'吃王婆的豆腐,放心!'

那年腊月,一场大雪压垮了王婆的豆腐坊。镇上的人闻讯赶来,你搬木头我递瓦,三天工夫就给她盖起个新作坊。连当初那个客商都托人捎来十两银子。

有人问王婆为什么这么较真,她总是笑呵呵地说:'做豆腐跟做人一样,掺不得假。我这辈子就认这个理儿。'

如今,青石镇早已通了火车汽车,但王婆的豆腐摊还在老地方。木桌换成了玻璃柜,铜板变成了手机扫码,唯一没变的是那块雪白清香的豆腐,和摊位上'童叟无欺'的招牌。

有时放学的小孩会好奇地问:'王奶奶,现在谁还在乎半个铜板的事呀?'老人就会指着招牌说:'孩子,诚信两个字,比金子还值钱哩。'

这个卖豆腐的老人,用她一辈子的坚持告诉我们: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,有些东西永远不该改变。就像她做豆腐用的那口老井,水还是那么清,那么甜。

(全文完)

后记:据考证,青石镇确有王姓豆腐匠人,其孙至今仍在经营豆腐作坊。当地地方志记载:'王氏豆腐,以诚信立世,三代不更其方。'

相关文章

老槐树下的秘密:一个村庄的善意接力

在皖南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里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。粗壮的树干要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,树冠像把巨伞罩着半个打谷场。村支书老周常说:这棵树是活的史书,它见过光绪年的旱灾,见过抗日时的烽火,现在又看着我们新时代的...

柳溪村的报恩井:一口甘泉背后的百年善缘

在皖南群山环抱的柳溪村,有口被称为‘报恩井’的古井。每当晨曦微露时,井台边总会出现个白发老人,用竹筒舀起清水洒向井沿的青苔。这个延续了百余年的仪式,藏着一个让全村人代代相传的故事。光绪二十三年春,村里...

老木匠的传世手艺:一把木梳温暖三代人心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巷里,住着一位年近七旬的周老木匠。每天清晨,巷子口都会准时响起"吱呀——吱呀——"的锯木声,伴着梧桐树上麻雀的啾鸣,成为小镇最安心的闹钟。周师傅做的木梳堪称一绝。选用三十年以上的黄杨木...

善良的卖油翁:一勺油改变一个村的命运

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,住着一位姓张的老翁,大家都叫他张油翁。张油翁以卖油为生,每天挑着油担子走街串巷,虽然日子清贫,但他总是乐呵呵的。这年冬天特别寒冷,村口的李婶家突然失火。张油翁恰好路过,看到浓烟滚滚...

善良的豆腐张:一块豆腐换来的百年福报

在江南一个叫清水镇的小地方,流传着一个关于豆腐张的百年故事。每逢腊月二十三,镇上老人都会指着西街口那棵老槐树,给孩子们讲起这段温暖的往事。光绪二十年的冬天特别冷,镇上来了个衣衫褴褛的外乡人。这人姓张,...

善良的守林人与山中精灵的报恩

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深处,住着一位姓杨的守林人。杨大叔今年五十七岁,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林工作已有三十余年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踏着露水巡视山林,记录树木生长情况。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棵古树的位置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