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溪村的报恩井:一口甘泉背后的百年善缘
在皖南群山环抱的柳溪村,有口被称为‘报恩井’的古井。每当晨曦微露时,井台边总会出现个白发老人,用竹筒舀起清水洒向井沿的青苔。这个延续了百余年的仪式,藏着一个让全村人代代相传的故事。
光绪二十三年春,村里来了个衣衫褴褛的外乡人。他蜷缩在祠堂屋檐下发抖的模样,被早起碾米的周木匠瞧见。‘后生,这春寒料峭的,喝碗热粥吧。’周木匠递过去的粗瓷碗里,稠粥还冒着热气。
外乡人姓周名广禄,原是邻县的草药郎中。山洪冲垮了他的茅屋,妻子染疫去世,只剩个装药材的包袱。‘您要是不嫌,我家柴房还能挡风。’周木匠在对方推辞时硬是抢过了包袱。那天夜里,周木匠的妻子把给女儿备嫁妆的棉被抱进了柴房。
开春后,村里突然闹起怪病。老人孩子接连高热,请来的大夫直摇头。周广禄半夜敲开周家房门:‘我在后山发现了治病的白蒿,但要新鲜捣汁......’那晚全村灯笼火把通明,跟着他采药的乡邻踏出了十二条山道。
当最后个孩子退烧时,周广禄却因连日劳累昏倒在井台边。醒来后,他摸着干裂的井沿说:‘这井脉连着地下河,要是凿深三尺......’没说完又咳出血来。村里二十几个壮汉轮班挖了三天,当清冽的水柱突然喷涌时,有人看见周广禄笑着闭上了眼睛。
葬礼那日,周木匠发现药箱底层藏着张地契——周广禄早把祖传的药田赠给了柳溪村。如今药田收益仍用来修村学,而每天清晨来祭井的老人,正是当年被救的孩子里最病重的那个。
去年大旱,四邻八乡的井都见了底,唯有报恩井仍清泉满溢。有开发商出百万想买井水灌装,全村人第一次红了脸:‘这井啊,只给用手捧水喝的人。’夕阳下,井台石板那些被绳索磨出的深痕,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。
清明时节,常有外乡人带着水囊来祭拜无碑的坟茔。他们不知道,后山林子里那些刻意保留的野白蒿,是村民留给下一个‘周广禄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