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乡村医生半世纪的坚守
在黔东南的深山里,有个叫云雾村的小寨子。寨口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浅浅刻着许多正字。每当有外乡人问起,村里的孩子就会抢着说:‘这是林爷爷的账本!’
这个‘账本’记录着乡村医生林春堂行医52年的故事。1969年,18岁的林春堂作为知青来到云雾村。那年冬天,村里爆发麻疹,看着乡亲们用板车拖着孩子往三十里外的公社医院跑,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攥紧了手里的《赤脚医生手册》。
‘当时老支书把祠堂的钥匙交给我,说祠堂当诊所,功德碑拆了做药柜。’林春堂至今记得,他的第一个‘病床’是用门板搭的。那年除夕,他为最后发烧的孩子熬完药,突然听见祠堂瓦片哗啦作响——原来是村民悄悄爬上屋顶,把家里过年吃的腊肉都挂在了房梁上。
槐树上的第一个正字,是给接生员田嫂刻的。1972年大雪封山,田嫂难产大出血。林春堂把棉袄浸在井水里冻硬,做成简易冰袋止血,用祠堂的幔帐纱布做了整整八小时手术。当婴儿啼哭响起时,他的手指已经冻得解不开手术线结。
‘现在寨子里四十岁以下的人,有一半是我接生的。’老人摩挲着树干上的刻痕,那些横竖撇捺里藏着惊心动魄:1983年暴雨夜出诊摔断两根肋骨,1999年为采草药跌落山崖留下腿疾,疫情期间每天巡诊二十里山路......
最深的那道刻痕是2008年。儿子接他去深圳养老的第二天,村里打来电话说爆发流感。老人连夜坐大巴回来,发现全村人举着火把在槐树下等他。‘当时树上挂着二百多个红布袋,每个袋里装着乡亲们攒的鸡蛋。’
如今七十岁的林医生仍背着药箱巡诊,药箱里总装着三样特殊‘药材’:一包水果糖哄孩子,半盒香烟慰劳留守老人,还有本泛黄的笔记本,记着谁家该换降压药了,谁家媳妇快到预产期。
去年县医院要来建分院,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。老人只说:‘把手术室窗户开向槐树这边,我躺手术台上还能数数那些正字。’此刻夕阳透过槐树叶,把385个正字印在祠堂的白墙上,像一页永远写不完的处方笺。
后记:采访结束时,看见药柜最深处摆着个玻璃罐,泡着当年接生用的那把剪刀。林春堂笑着说:‘等哪天走不动了,就把它传给卫生室的小吴。那丫头总说现代医疗设备好,可她知道吗?当年这把剪刀救活的母子,现在都当爷爷奶奶喽。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