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善心桥:一座桥连起两村三代情
在皖南山区深处,有两个被湍急河水隔开的小村庄——青溪村和柳洼村。每到雨季,孩子们上学要绕三小时山路,老人看病更是险象环生。这个延续了六十年的难题,却被一位老木匠用最质朴的方式解决了。
1958年早春,二十岁的陈守义跟着师傅来青溪村修祠堂。当他看见对岸柳洼村的王秀芝姑娘每天蹚水送药,被激流冲倒又爬起来,军绿色的药箱在河面上打着转,年轻的木匠扔下刨子就冲进了河里。
『这河上该有座桥。』浑身湿透的陈守义对师傅说。老师傅却摇头:『县里测算过,修石桥要八千块,够买十五头耕牛了。』
谁也没想到,这个沉默的学徒在收工那天,把三年攒下的工钱全换成了老榆木。每天收工后,他就着月光在河滩上削木榫,刨出来的木花染白了裤腿。村里孩子帮他拾铁钉,猎户送来熬好的桐油,连对岸的王秀芝都带着姑娘们纳了三百多米的麻绳。
第二年开春,一座奇特的木桥横跨河面。没有一根铁钉,全凭榫卯咬合,桥墩是七棵带着根系的古樟,活像从水里长出来的。赶集的老汉数着步子:『整整九十九块踏板,每块都刻着防滑纹哩!』
1984年特大洪水冲垮了县里三座水泥桥,这木桥却只是晃了晃。原来陈守义在桥墩留了泄洪孔,樟树根早已和巨石缠成整体。此时他已带着妻儿在桥头开了修车铺,二十多年义务补桥板。当年被他救起的王秀芝,如今是两村唯一的赤脚医生。
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时,工程师们围着古桥啧啧称奇。陈守义的小孙子陈明却红着眼圈:『爷爷肺癌晚期还惦记着换桥板...』第二天,全村人带着自家的老榆木来了,94岁的陈守义躺在竹椅上指挥,最后一次校正了榫头角度。
如今桥头的石碑刻着两村372户人家的名字。清晨的薄雾里,总见头发花白的陈明在擦桥栏,他的修车铺变成了免费茶棚。当年王秀芝的药箱传给了孙女小娟,这个医学院毕业的姑娘总在巡诊时多带两包桥头茶。
今年端午,第六十三批孩子踩着木桥去对岸上学。阳光透过榆木板的缝隙,在河面上投下点点金斑,像极了当年老木匠撒在河里的刨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