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面的恩情:老面馆与流浪汉的十年温暖

admin1周前未分类13

深秋的凌晨四点,老李头已经和好了今天要用的面团。这家开了三十年的‘老李面馆’是城西老街最早亮灯的店铺,揉面的声音像是老街的晨钟。

‘吱呀’——卷帘门被顶开条缝,缩进来个浑身是雪的影子。老李头头也不抬:‘自己找地方坐,第一锅宽汤面马上好。’这是个持续了十年的默契,自从某个雪夜收留了晕倒的流浪汉老周,每个冬天的清晨面馆都会多留一张板凳。

老周搓着手上的冻疮,从怀里掏出个布包:‘昨天在工地帮人搬瓷砖,挣了七十...’老李头突然把擀面杖往案板上一拍:‘说了多少次,你这哮喘不能碰水泥!’后厨帘子一掀,李婶端着姜汤出来:‘周大哥先把药喝了,今天有新腌的雪里蕻。’

三年前那场大雨揭穿了老周的秘密。那晚老李追着漏雨的屋顶爬上阁楼,发现墙角整整齐齐码着建筑工地的安全手册、成人自考教材,还有用矿泉水瓶做的简易哮喘喷雾器。被子里裹着的不是破棉絮,是洗得发白的工地防护服。

现在老周成了面馆的‘编外伙计’,每天清晨帮搬面粉袋,下午去民工学校教孩子们认字。上周他神秘兮兮地请老李去工地,指着正在浇筑的楼房:‘瞧见没?那几根承重柱的钢筋排布,用的是您教我的‘龙须面’编法。’

昨夜暴雪压塌了郊区菜棚,今早面馆来了二十多个浑身是泥的菜农。老周突然系上围裙冲进厨房:‘李哥,我来和面!’老李看着那双曾经颤抖着接不住硬币的手,现在正稳稳地抻开三根面棍。灶台前,两个白头发的老头笑得像少年。

雪停了,阳光斜斜地照在门口那块‘本店招工包食宿’的牌子上。老周用改锥在‘招’字后面悄悄刻了个小字——‘待’。二十年没回家的老李头不知道,昨天社区主任送来张泛黄的照片:某个救灾现场,年轻的消防员正从废墟里抱出个孩子,旁边端着面汤的志愿者,有张酷似老周的脸。

第一锅面汤在雪地里蒸腾起白雾,就像十年前那个清晨一样。只是现在,总有人记得在流浪汉常坐的台阶上,放双厚棉拖鞋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守林人与山中精灵的报恩

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深处,住着一位姓杨的守林人。杨大叔今年五十七岁,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林工作已有三十余年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踏着露水巡视山林,记录树木生长情况。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棵古树的位置...

善良的乞丐与报恩的燕子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故事

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老李的乞丐。他衣衫褴褛,却总是面带微笑。村里人都说老李是个怪人,自己都吃不饱,还经常把讨来的食物分给路边的野猫野狗。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。一天清晨,老李在破庙门口发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珍贵

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,住着一位姓张的老木匠。他的手艺堪称一绝,从雕花门窗到榫卯家具,件件都透着灵气。但最让街坊们称道的不是他的手艺,而是他那颗金子般的心。那年寒冬,镇东头李寡妇家的房梁被大雪压断了。得知...

老槐树下的秘密:三代人的诚信守护

在青石镇东头有棵两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嵌着半截生锈的镰刀。每当夏夜,总能看到头发花白的郑老汉坐在树下的石凳上,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那道伤痕,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点点星光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时,郑老汉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能传世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巷子里,住着一位姓周的老木匠。他做的八仙桌能照出人影,雕的窗棂能让蝴蝶停驻,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却是他七十岁那年收的关门弟子阿旺。那是个梅雨绵绵的午后,周师傅发现有个蓬头垢面的少年正...

善良的渔夫与报恩的金鱼

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老林的渔夫。他年近六十,无儿无女,靠着一条破旧的小船维持生计。村里人都说老林傻——每次捕到小鱼小虾,总要放回海里大半。那是台风季来临前的黄昏,老林收网时发现网中竟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